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尊生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尊生 教案第2页

  周族的领袖;"大王"同"太王"。狄人攻打古公亶父统领的周族,周族拿兽皮、丝织品、狗、马、珠玉来事奉他们,他们不接受,惟独想要周人的土地。太王亶父说:"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古公亶父不忍心让百姓的子弟送命,又不愿意因为用来养活百姓的土地害所养活的百姓,于是对人们说:你们都尽力住在这儿吧!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杖策"指以策为杖。"去之"指离开豳地。由于古公亶父珍视百姓的生命,所以当他离去的时候,百姓络绎不绝地跟随着他,于是他们最终在岐山下面建立了新的国家。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诗经·周颂·天作》有几句诗说:"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意思说: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百姓在这里建新房,文王使他们得安乐。《庄子》评论道:"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所谓"以养伤身",意思是因为用来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所谓"以利累形",意思是因为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重失之",指严重违背它(严重违背"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的原则)。尊生是庄子及其后学的一个重要主旨。他们认为,富贵的人拥有大量养生的东西,要做到尊重生命,就不能因为用来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这话听起来让人有点不明白,养生的东西怎么会伤害身体呢?汉初赋家枚乘在他的《七发》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大致意思是说,出出进进都乘着马车或人力车子,这会招致腿部肌肉萎缩、神经麻痹而不能行走的毛病;住在深邃、清净而阴凉的宫室里,会招致发冷发热的毛病;沉湎女色,会戕害性命;整天吃香的喝辣的,会腐烂肠胃。好东西若使用不当,也会对性命不利。贫贱的人缺乏财物,自然要去谋求财利,要做到尊重生命,就不能因为追逐财利而拖累、祸害身体。总之,不管是富贵者还是贫贱者,都要以生命为本。按照这些话的字面意思,《庄子》似乎只是要人尊重自身的生命。但是联系前面称道古公亶父"可谓能尊生"的例子,当可断定,所谓尊生也包含着尊重、珍视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又是密切相关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不珍视自我生命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地珍视他人的生命呢?《庄子》张扬尊生的理念,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它批评当时做高官有尊贵爵位的人都严重违背了尊生的原则,说他们见了利益就忘记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实在是荒谬到了极点。

  概括起来说,第1则选文的主旨,就是在世人最看重的天下面前,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

第2则选文:"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之齐"就是到齐国去,"之"是动词。"曲辕"是地名,其道屈曲,故称。"栎社树"就是被当作土神祭祀的栎树(柞树),"社"是土神。古人常常选大树作为土神来祭祀。这曲辕栎树实在是太大了:可以遮蔽好几千头牛(可见其树冠之大),量一量有一百搂(可见其树干之粗),它高高地俯视着群山、七八十尺之后才有树枝(可见其树干之高),它的枝子可以做成独木舟的将近十几个(可见树枝之大)。这真是天地间少有的奇观,所以"观者如市",人们竞相观赏它的风采。但是"匠伯不顾,遂行不辍"。有人说匠石字伯,所以称为"匠伯";也有人说"匠伯"就是木匠师傅。他根本都不转头看一眼,始终赶路,而不停止。这就奇了。"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厌观"就是饱看。"走及"就是跑着赶上,说明师傅已经走远了,也说明匠石弟子观看得时间颇长。弟子跟师傅不一样,一饱眼福,觉得自己拿着斧子跟随师傅以来,还从未见过像栎树这么美的木材,于是就问师傅连看一眼都不肯,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可以说是借匠石弟子之口,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