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 教案4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 教案4第2页

翻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归纳:⑤用"被"表示被动。

二、领悟鉴赏

问题:从这篇传记看,管仲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讨论

参考观点:

客观:鲍叔牙的无私举荐,齐桓公的知人善任。

主观:执政指导思想正确,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执政才能。

学生问题:这篇文章是主要表现管仲的政治才能的,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和鲍叔牙的友情呢?这对主题会削弱或冲淡吗?

讨论

参考观点:

通过他自己的语言展现自己的缺点,让读者感受到他有自知之明,能不断自我反省,展示他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的良好品德,这也是为他后面的施政成功埋下伏笔;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更加完整的塑造管仲这一人物,展现人物的全貌,把管仲当作普通的人来写,体现《史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问题: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

选取典型材料凸显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以第二部分(3-4)为例

内政方面的才能

①政绩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②执政理念 "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

处理君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③ 概述才能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④举措"贵轻重,慎权衡";因势利导,三次匡正桓公的失误,灵活有节的施政。

三、拓展创新

关于管仲,历史上有不少评论

《论语·宪问》记载了孔子师生对管仲的评价参考观点: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具备仁吗?"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还辅佐桓公。"

问题:你觉得子路和子贡说得有道理吗?

自由而深入地进行讨论

我们来看看孔子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