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二十二)
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二十二)第3页

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在《世界每天一个样》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先在叙写一位母亲诉苦说自己儿子没有进步时,这么说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属于大地。

这篇文章以"世界一天一个样"为题包含着发展的观点。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和前途。在行文之中,作者列举了巴尔扎克、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雄辩地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这样辩证说理就很有力。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如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结尾处谈到"另一世界"时议论道:"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恰恰以联系的观点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如高考优秀作文《勿以情障目》一文,作者写到:"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这一句话,如果没有前半句,其逻辑力量必然要大打折扣。可见,作文时把握住事理逻辑,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实重要。

【例文】

感受乡村

乡村在消亡。当工业主义的狂风,当信息社会的巨浪向我们席卷而来时,我们感叹,我们索然。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城市对乡村的蚕食鲸吞,于是"感受乡村"这个原本有些无病呻吟的短语也有了它现实的意义。

记得有一位叫毕淑敏的女作家曾带一群城市中的孩子来到乡村,想让他们感受乡村,感受乡村中土壤与星空的感觉。出乎她意料的是在踩着大地,面对星空时没有一个孩子表现出丝毫的感动,却对城市中正在播放的电视念念不放。这一刻感受乡村似乎成了两代人无法交流的存在。

感受乡村,此刻不仅是对乡村的感受,更是对大地,对自然的感受。然而现在却被城市人,甚至是大喊"地球是母亲"的城市人所忘却。人们仰望的不再是星空,而是大厦间彼此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