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沪科版必修1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学案
2018-2019学年沪科版必修1 第3章 力与相互作用 学案第2页

A.μ1Mg B.μ1(m+M)g

C.μ2mg D.μ1Mg+μ2mg

例2 如图3所示,用水平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已知木块重力G=6 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

(1)当F=25 N时,木块不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2)当F增大为30 N时,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3)当F=10 N时木块沿墙面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图3

 

 

(4)当F=6 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二、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判断依据

进行受力分析时,有些力要判断是否存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条件判断法":即根据是否满足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例如:(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并且发生了弹性形变;(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弹力、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效果判断法":即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得以体现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例如:可根据力产生的"拉、压、支持、推动、阻碍、吸引、排斥"等效果对它们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从该力是否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3."相互作用判断法":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从一个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来判断另一个物体是否受到相应的反作用力.

例3 (多选)如图4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P连接,P的斜面与固定挡板MN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P此时所受的外力个数有可能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