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学案(2)
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学案(2)第3页



  答案:(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7.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答案:(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涵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感悟提升】

一、中心主旨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二、写作特色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叙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比,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基础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ɡ) 所怙(hù)

B.衔哀致诚(xián) 万乘之公相(shè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