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7.3.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学案(1)(旧人教版必修4)
政治:7.3.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学案(1)(旧人教版必修4)第5页

  第四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合作、讨论在校期间生活作风的表现。最后一起总结,学生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主要经济来源要靠家庭供给。因此,更应该养成艰苦的生活作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有的同学不顾国情和家庭条件,在穿着打扮、生活用品上搞攀比,养成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生活习惯,这不仅是给家庭带来了负担,而且也影响了学业,乃至影响人生价值,崇高理想的实现。

  热点·案例·资料

     标点符号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教育青年人应当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一则事例十分有趣。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让每个青年用最简短的语言写下自己经历。一位满脸沮丧的青年写下了如下经历了"-- ! 。"即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大句号。巴尔肯博士看后,立即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略加沉思,用同样的方式写出了如下回答 "、... ... ?"即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问号。

  那个青年大概是在社会上闯荡了一番,结果碰了壁,就灰心丧气起来。他的意思是说:我一直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最后只好完蛋了(。)。而巴尔肯的回答则是:青年时期只是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只要一站一站地走下去(... ...),难道不会有美好的明天吗(?)

  [简要分析] 这个例子很富有人生哲理,可以启发我们满怀信心地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坚定不移地朝着崇高的理想目标前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青年书生叫陈蕃,十五岁时,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住的地方,灰尘蛛网满屋,庭院杂草从生,便问陈蕃:"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满不在乎地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

  [简要分析] 这个故事说明,立了志,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下苦功,从小事做起。否则,志向再大,理想再美好,也是空谈,没有实际意义。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这位韩国学生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