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
《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2页

  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    汲取(jí)

  遵循(xún) 箴言(zhēn) 尴尬(gān gà)

  

  

  

  

  3.学生积累词语。

  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大发雷霆: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

  自吹自擂 :擂,打鼓。意为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借以比喻自我吹嘘。

  矫揉造作: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借以形容风流,儒雅。泛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扭捏作态:扭捏,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1.本文是如何开头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3.文章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司空见惯,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身上。作者直接将"无教养"的例子列举出来,可以给读者一个对照,明白这些现象就是"无教养"的表现,让读者对"教养"有更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谈"有教养"就显得顺理成章,不管是从认知规律还是情理上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4.文章在论述中,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风度优雅是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有教养的最高境界;风度优雅必须以有教养作为基础和前提。

  

  五、合作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发言。

  5.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论教养"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了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认为"教养"很深刻,它折射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态度,就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