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1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1第2页

  教材以"变动"为轴,通过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和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的产生的阐述,说明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学习本课,可进一步理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因此,它上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下启近代中国百年近代化的历程。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涉及的历史跨度长,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历史,在教学中应注重教材整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因此,将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内容:

【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依据:学生对自然经济的概念及逐渐解体的表现理解不准确,需要教师合理组织相关史料进行引导提示。)

【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依据:民族资本主义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体,它们产生的背景、初步兴起的原因、发展中的阻力对于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应使学生准确理解。)

1.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识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理解自然经济、洋务运动、近代化等概念;掌握洋务运动的评价、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探究问题,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 引导学生明白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选择。 辩证分析资本主义入侵的双重性,既给中国带来"阵痛",又有"进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艰难与曲折的理解。

5. 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以合作探究、史料教学为主要授课形式,整个授课环节包括:创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