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孟子认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贫乏者得我"都是身外之物,和人的生命相比,实在不足道。但这些人正是为了这些身外之物,竟不管是否合乎礼义的原则,接受了优厚的俸 禄。他们与那种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嗟来之食"的人相比,该是多么可耻可鄙啊。所以孟子质问他们"是亦不可以已乎? "最后指出这就叫失去了人的本性。

⑵词义:

①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量器,极言其多。

②不辩礼义:即"不辩以礼义",不按礼义来分别。

辩,同"辨",辨别。

③加:增加。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

④穷乏:贫困、穷苦。乏:缺少钱财。

⑤得,同"德",用做动词,感激。

⑥与,同"欤",语气词。

⑦向:从前、以前。

⑧是:近指代词,指"这些"。

⑨亦:加强语气,无义。

⑩本心:本性,"舍生取义"的本心。

二、写作特点:

1、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

比喻:有力阐明义重于生,突出主旨──鱼、熊掌,一箪食、一豆羹。

对比: 对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赞扬,对苟且偷生、临难苟免的人斥责。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排比: 有助于逐层深入地阐明道理,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这一特点使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三、作业:

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3、整理笔记

4、翻译课文。

5、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