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钓台的春昼 教案2
2018-2019学年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钓台的春昼 教案2第2页

[品味] 1、文章第六节的写作用意是什么?

析:作者有意避开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选择了在黑黝黝的夜色中登览桐君山。此段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即"山下--半山--山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夜色下的山景。给人的感觉不仅是"静"了,更显得凄清,肃杀。这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因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使然。

2、"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这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变换了一变换位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

析: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这是一种凄清之美,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

3、"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析:道观外的傍晚,虽然给人"清静"的感觉,却是作者所喜欢的,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心灵的写照。这些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

[体会] 由于作者有着不幸的个人遭遇的背景,笼罩着本文的始终是一种悲愤而又无奈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在触及有关景物时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这部分中作者在叙述桐君山上桐君观前的秀美风景时,作者不禁感慨道:"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里?"其实,这时的郁达夫才36岁,正是所谓风华正茂的壮年,竟然发出了"结屋读书,以养天年"的感叹,可见其胸中的郁闷是何等的深沉了。

第二层(9--16):详写钓台的景色以及游览的感受。 [品味] 1、"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洲上的桃花菜花,还有许多不晓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