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 八年级下册第15课第1框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
鲁人版  八年级下册第15课第1框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第2页



分组探究

小组合作 探究任务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活动一:科技展示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能力航天大国。

我国正一步步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这一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什么?为什么?

过渡:我国已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科技呢?让我们一起冷静看世界,了解一下中国在尖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吧!

活动二:冷静看世界

中国在一些尖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低轨道运载能力:目前中国仅仅能将10吨左右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而1964年美国研制成功"土星1"两级火箭,发射重量502吨,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为10.2吨。所以从低轨道运载能力看,中国落后美国四十年。

.侦察卫星分辨率。中国为60公分,美国为10公分。

. 远程测控能力。中国为8万公里,美国为38万公里。

. 火箭燃料。现在美俄都使用了液氢-煤油混合燃料,这种燃料优点是燃效高,安全,而中国目前仍使用液氢-液氧混合燃料。

思考交流:

(1)通过以上材料,你感悟到了什么?(2)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现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过渡:创新不仅能促进科技进步,也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会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探究任务二:由好奇到创新

活动三:阅读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第70页--71页文字材料,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想一想:葛晓峰走上发明道路的萌芽是什么?

  议一议: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说一说:自己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吗?

活动五:智慧共享

(1)请谈谈你曾有过的好奇心,或由好奇心带来的行为及收获。(2)是不是所有的好奇心对人的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

(3)有了好奇心就能一定有所发明创造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从材料中感悟科技与创新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师: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温馨提示:本部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用视频或图片把空洞理论变成学生心中鲜活的形象,容易理解。

学生:阅读、比较、分析,感受中国在一些尖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培养创新精神的欲望。

教师: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创新共识:国家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创新。一个国家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如果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实现科技再创新。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好奇心是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教师引导点拨:生活中,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有所发明创造。好奇心需要正确把握,否则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有所创造 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请你参与:

.请每一位同学提出感兴趣但现在还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们交流。并试着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有的人因为好奇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行积极探索,终于有所发明创造;而有的人却因为好奇,染上了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嗜好。你认为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并非有了好奇心就一定有所发明,好奇心需要培养。并非所有的好奇心对人们的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 归纳小结

巩固深化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技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得益于对青少年的培养,希望同学们正确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坚持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学生:自我反思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科技发展

正确把握好奇心

由好奇到创新

怎样由好奇到创新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