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教案2
2018-2019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教案2第2页

(1)汉代经学逐渐走向繁琐而僵化,对士人缺乏吸引力

(2)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及对儒学的冲击

佛教: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迅速传播,逐渐完成中国本土化。兴盛原因:

①佛教教义本身的欺骗性、迷惑性。

如佛教的前世、今世、来世"三世因果"说,可解释一切。基督教为"二世因果"说,今生好因,死后进天堂,但不能解释今世。道教为"一世因果"说,总有今世,修行可成仙,可长生不老。

②统治者推崇佛教。

如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赎钱分布为一亿、两亿、三亿。

如唐皇七迎佛骨。佛骨,又称舍利。法门寺(到西安大约125公里)辗转得到佛祖释迦摩尼一指骨舍利,遂定为皇家寺院。

道教:

东汉时从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走向定型、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教义、经典、戒律和得到官方认可。

唐代对道教特别推崇。唐代皇帝为了神化统治,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将道教的地位排在三教之先。代表人物陶弘景,葛洪。

以上宗教的兴盛,对儒学冲击较大,不仅信徒增多,也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

如佛教教义与儒学冲突较大:

如佛教要求信徒"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而儒学强调"孝道"(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和对家庭、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教强调生命轮回、众生平等,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佛教强调"出世"(勘破红尘、超脱尘世,超脱人世束缚,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儒学强调"入世"(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所以,魏晋以来,三教论争中,儒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未有理论创新,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优势。

(3)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4) 儒学在与佛教、道教斗争中发现自身的弱点,对宇宙本体论缺乏系统思考,缺乏思辨色彩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