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卡罗纳》教案(共一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卡罗纳》教案(共一课时)第2页

教具

课件 预习性作业

熟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字词。

教学过程设计 研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3分钟)

   1、师:一个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了,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连两腿也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他万分伤心。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A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B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可是他却失去了母亲。)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 点击课件,出示课题:卡罗纳

   2、师生问好。(按序发下复印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5分钟

    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生阅读,师巡视)4分钟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感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吧。(出示生词课件)

    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了吗?谁来读一读。生(控制在2-3人)读,师点评。(A、你读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B、准确,响亮,请坐!C、你读得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试着再读一遍,好吗?D、你的声音真美!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的声音。)1分钟

    都能写准确了吗?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6分钟)

   1、可怜的卡罗纳就要来学校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引读第一自然段老师的话。

   2、自己再读老师的这段话,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画上一些记号。深入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每一个标点中去。板书:庄重严肃热情

   3、老师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同情与热爱,怀着对我们的热切希望说:"生齐读老师的话..."

  四、围绕第一自然段研读课文16分钟

   1、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细细地读课文,用心灵去感受,划出这些句子,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找了以后,在4人小组里交流讨论。5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2、刚才大家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大家是多么具有钻研精神。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们是()对待卡罗纳,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点拨,随学生的反馈,出示相关课文段落。

    A、(1)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没有说话,都屏息凝神地望着卡罗纳?2

        (为卡罗纳失去母亲而感到同情。)

      (2)朗读体会。

    B、哪几个动作最能反映我对卡罗纳的同情与关心?3

      朗读体会,止到"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从我的一个放,一个贴,一句卡罗纳别哭了,让卡罗纳深切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同情与关切。

    C、朗读体会。1

    D、(1)为什么卡罗纳的目光中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为什么卡罗纳的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他此时想起了什么?5

      (2)为什么这么肯定?

      (3)朗读:看到我的母亲在等我,看到我扑进母亲的怀抱,卡罗纳的目光里.........

        ................我恍然大悟.............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这也是母亲把我推开,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的用意。

  五、小结4分钟

    当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庄重严肃热情

    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卡罗纳的.....................?

    这庄重严肃,热情是老师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母亲对我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也一定是我们502班每一位同学的希望。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深深的爱!(板书:爱)

    出示课件,齐读: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

    爱,让人间充满温馨。

  六、内化拓展10分钟

   1、写信

    A请您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B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2、出示《爱的教育》,课外阅读《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