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案第3页

  (2)不同点:①直接目的不同:前者首要目的是战胜国内外敌人,后者主要目的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工农联盟。②内容及实质不同:前者排斥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后者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③对工农联盟的政治影响不同:前者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后者从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④经济效果不同: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急需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3)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的国际环境、战争的威胁给高度集中的体制提供了产生的条件。

(4)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5)个人因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判断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也推动了这一体制的产生。

(6)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课堂巩固】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绝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1921年春天,列宁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所说的"错误"指的是

A."四月提纲"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

3."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6.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