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原创《3.3组成地壳的岩石》教学设计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原创《3.3组成地壳的岩石》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意图:1.改变教材的原教学程序,从原来的先对岩石分类再识别岩石改为先认识岩石的特征,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再对岩石进行分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先学习岩石的特征再观察只有标号的岩石判断什么岩石改为先观察岩石的特征再利用岩石特征卡来识别不同的岩石,更符合地质学家识别岩石的程序。2.改变教材中的活动记录表,使认识岩石的方法更加明确;增加用盐酸能体现认识岩石的方法重要一步认识组成岩石的矿物。3.改变教材中每小组观察五种岩石,可以节省时间,能使观察更加细入;又可以突出识别岩石的方法,观察1种岩石与5种岩石从认识岩石的方法上看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又因为实验室的岩石的太小,太大又带不了,胡老师有个很好的想法,课前让学生把很多种的岩石带回去观察,课堂上汇报观察结果,可以节省时间。但因为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有规定,不能在课前骚扰学生,另外我也在想是不是会增加学生课前负担。

另外在实验之前发现很多是学生不知的,如什么观察矿物晶体,有前面的基础,而片状结构和层状构造怎么认识,用语言表达是很苍白的,用两个类比,学生就容易理解了。4.展示五种常见岩石的特征、分布、用途及景观,让学生体会性质决定用途,又能体验大自然的美。

4.猜游戏当堂检测达标情况

小游戏: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小组说说自己小组观察到其中一种岩石的特点。其余同学猜猜它是什么岩石。然后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互猜。

(二)岩石的分类

过渡:让学生对前面观察的5种岩石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就不一样。科学常根据岩石的成因进行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石到底怎么形成的呢?

介绍:岩石成因之争。对于岩石的成因,不能不提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位就是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18世纪,以德国教授魏尔纳(1749~1817)为首的一批学者,就把天下的岩石都说成是由原始的海水或洪水中的沉积物形成的。也就是说,天下的岩石都是水成岩,因此而形成了"水成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生活的德国山区看到了大量的水成岩。以英国地质学家赫顿(1726~1797)为首的一批学者,认为天下的岩石都与地下的岩浆作用有关,是由高温的岩浆冷却结晶而成。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岩石都是火成岩,因此而形成了"火成派"。这为什么呢,因为他生活在火山地区,看到大部分火成岩。两派激烈争斗,这就是有名的水火之争。

在英国爱丁堡召开过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过程中,这两个学派在爱丁堡附近的火山脚下,对那里的地层结构成因展开了激烈的现场辩论。由于两派都以偏概全,只相信自己,各执一词,因而导致了双方互相攻击和谩骂,最后竟然拳打脚踢,演出了科学史上少有的科学家用武力解决学术问题的闹剧。

直到1830年,英国自然科学家莱伊尔将岩石分为水成岩类、火山岩类、深成岩类和变质岩类, "水火之争"才告一段落。 现在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设备,已摸清了岩石的来龙去脉。如果按质量计算,在地壳中,约有四分之三的岩石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后凝结而成的,人们称它为"岩浆岩" 或者"火成岩"。花岗岩就是属于岩浆岩。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明确,1.实践很重要,但他们的实践仅仅建立在他生活的地区这一狭小区域。2.科学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过程,只要人们还在追求真理,争论就不会停止。真理将愈辩愈明。

意图:科学史渗透,体验科学越辩越明。也让他们体会到实践很重要,但要普遍性。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图片文字、PPT等方式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其余学生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