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第3页

  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3)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2、内容(板书)

项目 内容 农业

(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收效甚微,失败。原因何在?

失败原因:

(1)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提出的战略目标(建成共产主义)超越实际

(2)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

导思想),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3)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噪,反复无常)

(4)根本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小修小补)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合作探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加强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成败原因的理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4、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