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4.3寒潮 教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4.3寒潮 教案第2页



一、 情境导入

通过雪景带来美景和灾害图片导入,并集体朗诵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结合图片诗词感受,提出问题:这种给我们带来利害兼有的是何种天气?从而导入新课。

二、 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学生:集体朗读课本90-91页,找出寒潮的定义,不同标准,形成原因。

老师讲解:1、寒潮的概念

(1) 一般概念: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

(教师强调:概念中寒潮的发生时间、典型现象表现为强降温、并发的天气)

教师讲解: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只有强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寒潮。

(2)标准:中国气象局: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3)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念: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6℃或以上,或过程降温(一般为三天内)在10℃或以上,且最低气温北部降至4℃或以下,南部地区降至8℃或以下的均称为"寒潮"

[提问]为什么我国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

老师归纳:2、寒潮的标准

(1)发布寒潮警报应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

(2)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一路南下,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气团与下垫面发生能量而发生变性,气温逐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例如: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样。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次寒潮天气图,每次寒潮强度有差异,所以天气预报有不同颜色预警图,展示预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