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2)词语释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

  "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第二部分(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14):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根据课文得知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却在开篇大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案示例: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这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读第一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2.第6、7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做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理论铺垫。

  3.简述第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这两段文字论证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该怎样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