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理解了诗句的意境。第9自然段围绕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境界,就会得到一种愉悦感。

  4.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试分析第5自然段"文字是一道桥梁"这一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将文字比作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想要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到达目的。

  2.你怎样理解第6自然段"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答案示例: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3.为什么作者说"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答案示例:文艺作品一般具有形象性,作者的情感往往寄寓在形象之中。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感受到这种愉快。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归纳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作者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语言通俗易懂。

  答案示例: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先有了歌谣一类的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等等。

  2.语言形象生动。

答案示例:如第8自然段连用了几个问句,就很好地指出了只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弊端;再如第12自然段作者将自己幻化成海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的思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