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兵车行 教案
2019-2020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兵车行 教案第2页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往兖州省亲,游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等。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在长安十年,曾献赋天子,上诗大臣,希望得到一官半职。又曾参加特诏考试,但均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抱负,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同上诗)的境遇。他"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赋表》)"退尝困于衣食",(《进封西岳赋表》)"有儒愁饿死",(《奉赠鲜于京兆》)这就是他的生活写照。这段时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他困居长安十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认识了统治者,写出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代表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冬天。原先杜甫从长安赴奉先,曾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他的遭遇和心情。战争爆发后,他安顿家人在鄜州羌村,准备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行在,但被叛军掳至长安,他过着"潜行"、"吞声哭"的生活。且睹敌军骄横,首都荒凉的景象,他都有诗的记载。不久,他投奔风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因疏救房琯,几遭不测,幸得宰相张镐营救,方免于难。后被放还鄜州省家。至德二年(757)中,长安、洛阳先生收复,杜甫也回京任旧职。未几,房琯遭贬,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职不及一年,因关内大饥,他又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离华州,去秦州。这段时期虽只有四年,但由于生活充实,佳作也最多,在形式方面,多为五言、七言古体。代表诗作有《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杜甫在秦州仅四个月,又去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出发去成都。这一年中,他是"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总之,安史之乱中是杜甫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但却也是他的诗歌最闪耀光芒的时期。杜甫入川以后,即在成都卜居,经营草堂,先后得到川中官吏裴冕、高适、严武及亲友等的资助,生活比较安定。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曾推荐他在幕府任职,并受朝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仅任职半年,又回居草堂。更因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年四月病卒,杜甫就东下了。原拟出川,却在云安、夔州住了下来。他从大历元年(766)年夏初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又都是在夔州寓居的。当时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待,生活安定,所以定居在这里的时间较长,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荆湘漂泊,是杜甫一生的最后阶段。他是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东下江陵,停留至秋,又去公安,岁暮到岳阳,次年春,又渡过洞庭湖进入潇湘流域,抵达长沙。不久又离开长沙,去衡州,途经南岳,有《望岳》诗。他原拟北上,但又返长沙。在这里,他是"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燕子来舟中作》)。长沙在四月中发生了臧玠的叛乱,战火纷飞,杜甫匆忙带着妻儿逃难,乘舟驶向郴州。途中,洪水暴涨,泊舟方田驿,生活困难,终于病死舟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武侯庙》、《八阵图》、《登高》等。

三、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