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第2页

 (横:从正面; 岭:连绵不断的高山; 侧:从侧面;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2)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3)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3.多诵读,悟诗情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1)指名说全诗意思

师: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角度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求我们对一个事物要多角度去观察全面去认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六、板书: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 (各不同) (实写)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