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页

缊( yùn )冻馁( něi )

谒( yè )撰( zhuàn )

贽( zhì )

二、积累词义、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译 

要求: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 用笔圈出

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

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1.经过疏通文意, 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

一下。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不会翻译,

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他是如何克服的?

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

抄书之艰 (无书)借书抄录,得以遍观群书。

叩问之难 (无师)求师 叩问,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旅途之艰(求学苦)跋涉艰难,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苦 食无鲜肥,缊袍敝衣,

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2.认为作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段回答,至少两点,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因为"我"好学,以书为乐;

因为"我"勤学好问;

因为"我"不畏艰辛。

3.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文章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

专心,赞扬了马生谦虚好学,同时也勉励当时的太学生珍惜优越的读书条件,专心治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课文多出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和

"弗之怠"对比,看出作者得书之难,抄书之苦。

(2)老师的"叱咄"和作者的"色愈恭,

礼愈至"对比,看出作者从师态度的虔诚。

(3)"同舍生"的华丽服装和作者的"缊袍敝衣"对比,作者求学时的条件和当今太学生的条件对比,看出作者读书生活的艰苦,从而突出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说明作者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

这些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生活的"勤且艰"。

5.学习完本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请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