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的特征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的特征 教案第1页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节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节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②情感目标:能参与我国人口问题的讨论,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社会责任感,并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4、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二、学情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例如,对遗传规律的

认识,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模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

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

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由此,我设立了以下几种方法:①讲授演示法:在新课的引入、问题情景的创设、不适宜采用探究法学习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演示法有助于学生尽快获得有用信息。②启发式教学发:本节课涉及有探究实验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学法: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