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选修3-4 12.5多普勒效应 教案(4)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选修3-4 12.5多普勒效应 教案(4)第1页

12.5多普勒效应

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于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4、通过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培养学生具有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多普勒效应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醒学生回忆当自己在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时,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播放录音(像)。

  1842年初夏的一天,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带着心爱的女儿在铁道旁散步时发现了这一现象,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多普勒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来研究相关问题。

二、新课展示:

一)、多普勒效应:

  1、现象: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到频率发生变化。

听行驶中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向你驶来时,感觉音调变高;当火车离你远去时,感觉音调变低(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2、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注意区分两个频率)。

3、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