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4 12.5多普勒效应 教案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4      12.5多普勒效应  教案    教案第1页

12.5 多普勒效应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了解一些它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 具:计算机、大屏幕、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和波源的真实频率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进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

(二)进行新课

  【板书】第5节 多普勒效应

  一、多普勒效应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多普勒效应。设波速为v,观察者运动速度为v人,波源运动速度为v源,均以介质为参考系。

  【板书】二、多普勒效应成因

  【板书】1、波源相对介质静止,即v源=0,观察者以速度v人相对介质运动。

  设速度v=100m/s,波源频率f=100H ,则周期T=0.01s,λ=Vt=1m。在波源、观察者相对介质静止时,则在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A位置(因为在一个周期内波向前传播一个波长),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与波源频率相同。

当波源不动,观察者以v人=10m/s的速度向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B位置(课本图10-36),感受到的波的个数为:n=(v+v人)t=(100+10)×1=11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 )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 )要高。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则在t=1s里,观察者从A到C位置,感受到的波的个数为:n=(v-v人)t=(100-10)×1=90个,这样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90H )就比波源的频率(f=100H )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