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学案4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学案4第1页

 课 题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目标 1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 研读第3,4段 重点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方 法   诵读法 对比阅读法   内容部分

         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研读课文第三,四段,翻译

 原文: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原文: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原文: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原文: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原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原文: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原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原文: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原文: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研究部分

1.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2.读悟第4段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

  

总结: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体会下面5句话

  ---------------------------------------------------------------------------------------------------------------------------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

(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应用部分

一.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二.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复驾言兮焉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巩固部分

总结:一.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5介词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告余")

  (2)将有事于西畴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明确: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三 背诵全文

四 布置作业

  1.课文第二段写陶渊明乘船回家,请想象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个怎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就此写一个片断。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请从陶渊明的描写中推测他妻子的形象,并写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吟诗作赋、躬耕农田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