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第3页

生:我想自己读。

师:好,就让大家自己读。读书还是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幻灯展示:1.读得通顺;2.读出疑问】通顺,就是读得流利,不磕磕绊绊,第一次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就多读几遍,读到通顺为止。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拿起你的笔,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标注疑问。

师:请几个同学分角色一起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通不通,顺不顺。

生:分角色尝试朗读:部分读"周恩来";部分读"伯父";部分读"剩余语段"

2.质疑,解疑

师:会提问的孩子更会读,发现问题的价值可不得了。谁来提问?

生1:为什么一下车,伯父就要说"没事是不要到那里玩?"

生2: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可就糟了",到底有什么"麻烦",会怎么"糟了"呢?

生3:为何伯父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呢?

......

师:好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和故事的内容有关。这些"为什么"只要我们读完下文,自然就解开了,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请看这个词"麻烦""糟了",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糟了"的结果是怎么样?

生4:麻烦是这段话"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生5:"糟了"是这段话"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很好,这就叫做"联系上下文"。这个办法很管用,能够帮助你们读懂许多疑问。

师:作者写故事很有一套,他会故意吊大家胃口,设置一些悬念,有些地方,就明明白白写出"疑惑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一个故事,看看那些地方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悬念,其实,也就是你读到的疑惑,感兴趣,要弄懂的地方。【幻灯展示:第一个故事部分】

生1:我发现这一处"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伯父没有说明白,只是简单说"惹出麻烦就糟糕了"。

生2:我发现"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他说的是"中华不振"。

生3:还有这一段话都是写疑问"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是啊,这么多问题,几乎都没有直接回答,这就是吊胃口,为的就是吸引大家继续读。其实,要解开这些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往下读。读完了,还有问题,就查资料。阅读就是一种不断的探索。

3.读出滋味

师:现在,我们第一节课能做的事还有一件,就是好好地读读这个小故事。怎么读呢?还是分角色齐读。读周恩来的,要读出满腹疑问的感觉;读伯父的,要读出心里装着事儿的感觉。读旁白的,读通顺就好,所以,就让老师来读吧。

师生配合读第一个故事。

【解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文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让儿童自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读书,在下文中寻找问题答案。阅读犹如游泳,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让儿童感受"会游泳后"的乐趣。更为巧妙的是,教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