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教案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教案第4页

所以,对于士兵,需要"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因为"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养兵千日,用兵其实也应"千日"而非"一时"。若是"不养其心",就会"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军队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长期的指标。因此,对于士兵,不仅要重视养其心,还要养其财、养其力、养其气。

4、智愚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⑴重点字词:欲、委、而后、皆

委:放下。

皆:同"偕",一同,一起。

⑵难点突破:为什么要"将智士愚"?是否单纯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的愚民策略?

为将者智慧威严,才能服众;士兵愚鲁迟钝,才能甘心放下自己听从号令,并甘愿与将领一起出生入死。

这是否仅仅是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尊卑秩序呢?或者说只是一种愚民策略?是不是太不够人性化?缺少民主和人权?

联读1:

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管子•心术》)

管子认为,得道之人的处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筹划;他的行动,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择取。有过错在于自以为是,发生罪过在于妄加变化。因此。有道的君子,他在自处的时候,像是没有知识和智慧;他在治理事物时,像是只起配合作用(偶:配合)而非主宰,这就是静因之道。

真正的有道之君,看起来没有杀伐决断的魄力,没有主宰沉浮的智慧,他们只懂得顺应和配合,不固执己见,看起来也不擅变通,好像很无知的样子,而恰恰是一种大智慧。有些秩序,君王也必须遵守,否则整个宇宙就会陷入混乱。所以士兵个体的"愚鲁",恰是对整个军队的成全。否则指东打西,各自为阵,不待敌方费一枪一箭,自己早已溃不成军,不攻自破。

联读2:

"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管子•心术》)

管子随后又进行解释,"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是说"因"的道理,所谓因,就是放下自己而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感知事物而后去适应。就不是由自己所筹划的了;根据事理采取行动,就不是自己所择取的了。"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以为是就不能够做到"虚",不能"虚",主观认识就与客观事物发生抵触了;妄加变化就会产生虚伪(为,通"伪"),产生虚伪就陷于混乱了。所以,道以"因"为贵。因,就是根据事物自身的性质功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说的是"虚"的至高境界。"其应物也若偶之",说的是经常适应事物,好比影子与形体相随,回响与发声相应一样。

这里讲的就是"顺应"的重要性。顺应自然,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妄加批评,妄加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和谐,才有可能建立功业。

所以苏洵的主张,也就是将士之间要有一个和谐严明的秩序,才可能打整体仗。不是他不珍视个体生命,而是他忧国甚于忧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强则民富,国泰则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