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教案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心术》教案第3页

⑵深入思考:何谓"义"?战争的性质能决定什么?

义,即道义,正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是因为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这里所谓"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义"有所不同。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由什么人来发动战争。

战争的性质能够决定什么呢?无论古今,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舆论和民心的背向。《礼记·檀弓下》说:"师必有名。"就是说,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没有正当的理由,就会理亏,理亏则士气不张。

联读1: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韩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权书•法制》)

古时候善于治军的人,虽然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愤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着正义的原则,不是要用他们去发动战争,也不是要用他们去进行掠夺,而是要用他们应对国家的危难。所以越国依靠六千名志士,战败了强大的吴国。在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秦晋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被他赦免的吃了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秦穆公丢失良马,百姓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官吏捕得食马者,将要诛罚,穆公说:"不可因为畜生而加害人民。"于是赦免了他们。等到韩原之战时,这三百人请求参战;当穆公因马陷于泥淖之中而被晋军围困的危急时刻,他们奋力作战,把穆公从重围中解救出来,并战胜了晋国)。

这就是正义和道义的意义。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士兵的士气,从而间接决定着战争的结局,甚至会带来长远的影响("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3、养士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⑴重点字词:既、烽燧、斥堠、所以(前面四个"所以"和最后一个"所以"的区别)、优游、益、急、厉、尽、并、殆

白日为"烽",烽烟;夜间为"燧",烽火。

"斥堠"亦作"斥候",《释名》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

前面四个"所以"是"用来",最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

"厉",书上解释为"发奋自厉",笔者认为不妥。本段讲如何养士,是站在为将者的立场说的,所以并非士兵"自厉",而是为将者对士兵的"激励",同"励"。

"殆",同"怠"。

⑵重点句式:"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

⑶难点突破:为将者之"治心"与士之"养心",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为将者之心,贵在"静",而士之心,贵在"动"。

为将者的心若不能静,就不能冷静分析,理性判断;而士兵的心若太静,就会失去好胜心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