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第二层(5-6句):消愁。虽然不当愁,但还是挥之不去,饮酒、歌吟自我宽解。

  第三层(7-8句):更添愁。宽解不得,徘徊独伤心,郁结胸中不敢倾吐。■

《蜀相》

  杜甫《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颟,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但写祠堂,实际上也是写丞相。开头两句,就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三、四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是这两句中的关键字。诗人用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的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书愤》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主题便会放射出异彩。陆游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他将近万首的诗篇里,大都贯穿着那种强烈的爱国的思想感情。《书愤》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一是诗人39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