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把握重点

《拟行路难》(其四)

  1.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诗人在这四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3-4两句,可是却以1-2两句起兴。如果没有1-2两句的起兴,就没有3-4句来得浑然天成。如果没有我们的深入解读,就不可能品味出作者在短短两行字中蕴含的无限感慨。

  诗人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但他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就越是显出这一现实的荒唐;他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他越是自我宽解,故作超脱之语,我们就越能感受到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地抗争。

  2.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理解。

  酒只能短暂地麻醉自己,却不能获得对问题的根本解决。鲍照为了疏解心中的愁闷去喝酒,结果却是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失意的文士,手托壶觞,脚步凌乱,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场景啊 ! 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写出了鲍照怨叹、忧愁的沉郁、深重之情。

  3.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式用得很精采。因为这表明,无论是1-4句的劝说命运天注定,还是之后的纵酒歌吟以自宽,都是鲍照在强压内心的情感。但是此句一出,如一声疾雷震霆,滚滚而来,彻底冲破了自我克制的堤防。它不是简单地说明一下"人心有感",而是以反问的口气在大声疾呼,带着一股强烈的抗争意味。

  全诗的情感在这句达到了高潮。紧接着,一个陡然转折,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

表现了诗人的情绪由极高至极低,跌宕起伏,给人以鲜明的对比。前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是那么慷慨义愤,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又那么无可奈何。我们知道,"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读到这戏剧性的对照,我们怎能不为诗人不幸的命运而喟然长叹呢 ?

《蜀相》

  1.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的理解。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