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第4页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