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情感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情感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第5页

  2.(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3.(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4.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又如,对于语言表达、结构方式、表现手法等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知道答题的方向,才能结合文章做到准确的分析。如《朦胧的敬慕》一文后设置的几道题。

  《朦胧的敬慕》答案:

  1.(5分)"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模糊的敬慕:跛脚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2.(6分)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1〇12〇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3.(6分)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4.(4分)A、E。

  第三,结合语境。文章的文意都是前后贯通的,所以,阅读时要突破本句或本段,围绕主旨,结合语境,寻找答题依据。

  简言之,就是要读懂作者写的是什么,知道出题者问的是什么,明确自己要回答什么。

阅突破集训一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