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情感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情感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第4页

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正文略)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3.(5分)

  (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阅读突破策略

  整体上说,突破阅读,应注意三点:

  第一,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初读文章,要通读全文,通过抓住题目、文中的关键句(如中心句、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并进行归纳)、行文线索、标志性词语,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找出其中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理解这些句子,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如《乌米》一文中"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需要通过我的每一次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分析出我对于乌米的情感态度,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才能不遗漏重要信息。《乌米》答案:

  1.(1)坚忍(执著);(2)乐观。

  2.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1)忧怨中充满希望。(2)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第二,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试题的答案一般不是原文中的某一个句子,而是需要在文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或进行概括,重新整合。如《我与地坛》中的问题"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题干中"跑出来"是说自己远离或失去了生命中最熟悉最重要的人或物,"玩得太久了"是一种浓浓的思念与失落怅惘之情,所以只需要找出作者记忆的、感受的、寻找的人或物即可,答案也就很鲜明了,但需要提炼整合,通过现实的对比表达出作者的失落怅惘之情,对个体生命短暂的思考。

  《我与地坛》答案:

  1.(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死了。(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