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原创《2.4风和降水》教学设计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原创《2.4风和降水》教学设计教案第5页

到特别寒冷,夏季会感到特别闷热。

讲述:空气湿度是形成降水的基本条件,空气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的,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等,你们知道其中包含的道理吗?

思考:"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学生发言、总结:因为大雨前空气中的湿度较大,蜻蜓的翅膀变软不能高飞,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降水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雨、雪、冰雹等。

讲述: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它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演示实验:图2-44,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表面皿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烧杯中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象:表面皿的下面凝结了很多水珠。

问:为什么表面皿下会出现水珠?

学生解释:水蒸发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水。

问:由此可知,空气中的水汽变成雨、雪、冰雹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低

讲述: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云和雾。

问:是不是气温降低了空气中的水汽就一定能凝结成水珠呢?还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学生猜测,教师提示与湿度的关系

讲述: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这时,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发生了水汽凝结。

讨论:观察图2-45,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热带雨--凝结成云,水滴增大成雨滴。

中纬度雨--凝华、熔化,水滴增大成雨滴。

设问:水汽凝结或凝华成云后是不是一定会形成降水呢?

解释:空气中凝结的水珠或凝华的冰晶很小,形成云以后就漂浮在空气中,此时并不一定相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思考:为什么降水有时候是雨,有时候是雪或冰雹?

学生回答

解释:(雨、雪略)冰雹大多出现在夏天。因夏天在局部地区内向上天空流动剧烈,将下落的冰晶又抬升,反复多次后,颗粒变得非常大,最后在下落到地面时,还未完全熔化即称之为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