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新人教必修1)
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新人教必修1)第5页

  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________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的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的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做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文章有删改)

  7.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最有效的一条信息。(不超过30字)(4分)

  答案 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信息的筛选要确定信息区间,题干中已明确在"新闻资料"中,具体段落中第1段是"嫦娥工程"规划方针及其原因,第2段是"嫦娥工程"实施的三步及具体三步战略,其中第一步、第三步较容易概括,分别是绕月飞行,采样返回,第二步战略在概括时抓住关键信息"在着陆器降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第二步的其他信息均是对着陆器降落区"其"的说明。"新闻资料"中最有效的一条信息显然是在第2段,因为这一段文字在新闻资料中文字量最大,说明最为详实,而且与题篇新闻"'嫦娥'奔向月宫"的联系更为紧密。

  8.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

  答案 专家解读"奔月"神话 "嫦娥"寄托探月梦想

  解析 本题较为简单,只要将本部分主要内容用简洁醒目的文字表述出来即可。其中本部分第1、3段侧重写"嫦娥"寄托探月梦想,第2段主要写专家对"嫦娥"的解读。

9.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