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第2页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

  (2)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1)原因: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例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斯德哥尔摩宣言》。

  

  思考交流

  1.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 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兴修水利、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思考交流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不正确。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