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情”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真情”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第5页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题的题干设置既指示着思维的方向,又限定了答题的内容;既表明着解题的范围,又暗示着作答的方法。比如最后一道赏析文章的选择题,有时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有时要求选出错误的两项,这在思维方向上就作了规定。有时要求"从文中"、"根据全文内容",有时要求"从文章第×节"、"依据第×段文字",这在答题范围上就作了限制。有的要求分析"思想内容",有的要求鉴赏"艺术手法",这在对象上就作了区别。有的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有的要求"运用自己的语言",这在作答方式上就提出了不同要求。有的要求进行"概括",须提炼浓缩;有的要求进行"阐发",须挖掘发挥;有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认识",须引申联想,这是在方法上作了相关的告示。有的仅仅要求作"简要分析",不妨点到为止;有的则要求进行"赏析",可以稍事铺张,这就在解答的深度上作了提醒。有的规定了字数,必须"惜字如金",有的没有字数要求,可以放开手脚。总之,要吃准命题者的意图要求。就拿《二十年以后》这篇阅读文章的题干来说,第11题就要特别注意"不正确"和"两项"两个关键点;第12题则要抓住题干中的"两次"和"作用"作答,不能答偏,也不能漏答。第13题是一道"分析"题,注意"简要",无须长篇大论,只要分点分项把人物性格特点答出即可。第14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抓住你最认同的一种观点,然后从原文找出相关依据,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关键在于要能"自圆其说"。

  4.锁定区域:搜索答题材料

  我们要根据题干从原文迅速锁定相关区域,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或者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只要找到该词所在的句子和该句所在的段落即可,搜索范围一般较小;如果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或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人物的性格或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那么就要相应地扩大搜寻范围,防止重要内容的遗漏。《二十年以后》这篇文章第12和第13题,搜索的范围就大不一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我们只要找到第一节和第八节即可,而第13题我们就要关注全文才行。客观地说,这两道题的标准答案并非尽善尽美,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还不仅仅在于"烘托环境,展开情节",还有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这"冷飕飕的风"有助于表现双方重情守信的性格。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同样不仅仅在于"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因为此时的吉米已经认出鲍勃,昔日的挚友一下子变成被通缉的罪犯,吉米的内心自然悲凉不已,所以这"冷飕飕的风"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

  5.规范作答:提高解答质量

  贴近原文。阅卷时为了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阅读题的命题总是贴近原文来进行的,而它的答案也总是隐藏在文中并通过一些词句表现出来。只要仔细研究一下每年高考卷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便可以发现,大多是用阅读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者以原词原句为基础再稍作整理加工而成的。周密考虑,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多数题目涉及考查考生对总体内容的把握。做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全面考虑,不要执其一段,不顾其余。归纳不全、遗漏要点是高考阅读题失分的重要原因。一些题目涵盖面较宽,要求从几个方面分点作答,整合语句。一些同学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正确的,所回答的内容也基本到位,失分的原因在于不善于整合语句。具体表现为词不达意、言辞啰唆、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我们要在理清行文思路、比较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语句精练、简洁、准确一些,句式要尽可能做到整齐、优美一些。

  6.掌握窍门:减少无端失误

  ①识陷阱。在做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的时候,要提高自身敏感性和"反干扰"能力。常见的陷阱有:主观臆断,颠倒关系,张冠李戴,混淆是非。一旦碰到此类现象,要立刻提高警觉。②看赋分。要看分下笔,"按酬付劳"。另外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也很可能有四点;6分题答案可能有两大点,或三小点。③讲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