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版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第4页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用作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教你辨析: 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交代了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要理解兼词现象。一个单音节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这类词就是兼词,它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语法现象。如:"焉"相当于"于之",兼介词、代词。"诸",①相当于"之于",兼有代词、介词;②相当于"之乎",兼代词、语气词。盍,相当于"何不",兼代词、副词。当然这类词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用作兼词,要善于结合上下文意及其组合关系分析。

  也

  用作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表示陈述语气。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1)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用作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教你辨析: 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何种标志,就能确定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是助词,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乎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