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3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二教材变动新突破讲义:第3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答案第3页

  (1)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易错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新经济政策则首先将着眼点放在了发展生产力上,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知识点三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形成过程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

  2.主要特征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

  (1)积极: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也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存在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扩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概念阐释]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