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充气雨衣》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充气雨衣》教学案第2页

一、导入:

1、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并学会动手做一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关于这一主题的。  

2、出示课题:16充气雨衣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你能读准它的字音吗?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需要充气的?  

教师出示充气蹦床、充气攀岩、充气水池等图片。 

3、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3、指名读文,正音评价。

三、初读课文

1、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2、交流:说说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从哪儿发现的,教师随机引导。  

引导学习1、2自然段

三、交流

1、小组内交流: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的?

2、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这几个方面。

⑴小林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读读有关句子。

⑵读好小林想的句子。

①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

②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3)读好小林做的句子,体验发明过程的苦恼和快乐。。

四、情感升华。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五、练习

1、写出和"慢慢"意思相近的词语。

2、课文中有三个带问号的句子,看谁能最快找出来!比较一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再照样子各写一句话。

3、把本课中优美的词语积累下来

引导学生质疑:

充气雨衣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为什么要发明充气雨衣?  

充气雨衣有什么特点?  

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的?要用到什么材料?

合作识字、游戏识字。

在组长的带领下,一人读一词,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引导学生抓住小林"看、想、做"三方面内容读书思考,感悟小林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看图,板书动词,引导学生用"先......接着......再......然后......最后......"说说充气雨衣的制作过程。

。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在教学时,抓"看到、听到、怎么做"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突出研究问题的思路,从而让学生感悟"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有创造发明"的道理。但在学生小组合作中,我就发现自己的合作单设计有问题,一是问题过大过多,学生难以操作,二是学生对这样的自主学习还没形成一定的能力,导致自主学习时间过长,但仍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上完课后,我才领悟:如果我领着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划线边领悟,从"看到"到"想到"再到"怎么做",步步为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方法,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我想学生会学得轻松,学得有法。这成了本次教学的一大遗憾。

  在教学"小林制作充气雨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制作充气雨衣的动词。一个"请"、"充"两字,出现了教学的失误。"请"其实不是小林直接制作雨衣的动作,"充"更不是,是说"气囊吹气后,形状像充了气的自行车内胎",可在教学中,我的语无伦次,没有给学生清晰明了的解答,使学生没有搞懂。让学生复述小林制作充气雨衣的过程,设计不尽人意,如果在黑板上板书五个动词,再要求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教给学生表示次序的词,这样,学生的表达一定更清晰,更流畅。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质疑,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读自悟的方式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这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思考,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在把握文本重点的前提下,大胆处理教材,大气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成效。所欣慰的是,自己对文本的定位还是准确的,以后,一定要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