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教案
公开课《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4.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编排特点

1.重视创设问题情景。

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

2.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设计,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极大丰富认识内容。

  本单元(1)增加了三边的关系、按边分类:从三角形内在的联系来认识三角形。(2)增加了图形的拼组。体会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初步体会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由它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其他图形可以分解成三角形),提高学习的兴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4.留足学生探索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主要体现在:本单元图形的特征及关系,概念的形成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和适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

  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征

主题图是一幅建筑工地场景图,图上有楼房建筑框架、起手架,都包含有大量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作用的思考。教学时,也可出示一些其他的情境图。

例1:教学三角形的定义、各部分的名称。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为了便于表述,教材说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但要注意的是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作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做要求。

例2: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对它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教材给出了三个不同情境下三角形的应用,让学生说说它有什么作用,并通过实验体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