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教案
公开课《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教案第5页

 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精心安排交流平台。

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注意把握数学本质。

  原来认识三角形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要从定义、特征等方面来认识,抽象概括的程度提高了。如这里认识三角形,是在学生知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己概括什么是三角形。再如按角分类,教学时一般都让学生自己给各类三角形取名字,在给每类起名字时,都要概括出这类三角形共同的本质属性。

这些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载体。这一点老师们都很清楚,但稍不留神,就错失了良机。如教学三角形定义,一般老师都很关注对"围成"的理解,认为这样概念的教学就严密了,考试学生也不会落下"围成"二字了。由于太关注"围成",淡化了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大目标,就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如有的老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老师再出示一个不封口或出头的图形问学生这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当然说不是,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要用三根小棒围成。在此过程中,重点好像是用三根小摆,怎么摆才是三角形,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二是只要能摆成三角形,学生谁也不会摆成那样的,这样偏离了概括三角形的目标,从而也偏离了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大目标。有的老师是先让学生说什么是三角形,学生会说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老师会说是吗?然后举一些反例,引导学生说出围成。这里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本质。但不太重视学生的概括,其实学生的概括依照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是对的,只是不够严密,那么老师应他们的概括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可:"嗯,三角形有......我们都看到了,是不是准确呢?"学生可能会举一些反例来修正他们的概括。如学生没有异议,老师再引导"是不是只要有......就是三角形了?"引导学生去补漏洞。学生不一定能说出围成,但只要能把这种意思表达出来,再让他们看书,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去概括,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说出每类三角形的名字就过去了,没有就各类名称是否恰当,也就是是否概括了这类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如应这样引导:提到钝角三角形,会不会认为是另两类(不会,因为这两类三角形中没有钝角)?你想像一下它的形状,它的三个角是什么角。这样说来这个名字是比较合适的,不会引起误会,我们就把这类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这样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自然到位,润物无声。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例1、2、练习十四1---3.......................................[P80、81、86]

第二课时 例3、练习十四4、11、12....................................[P83、86、88]

第三课时 例4、做一做、练习十四5、6、7、8、13、14......... [P8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