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
2017-2018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第2页

1、 原因: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

②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深层原因)

③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调整(根本原因)

2、 内容:

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

 响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

3、 评价:(认识及作用)

一、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 背景:①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②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 主要表现:

实现单一的公有制

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 评价: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二、 授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教师讲授

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新生的政权,遭受到巨大的压力。从1918年春天开始,英、美、法、日等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