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第2页



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    张中行先生曾在《作文杂谈》中提及:语文课,单是"明白了"用处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费思累"就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简单说是必须有利于"熟"。熟要靠多方面的条件,就活动的范围说,是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

  高二年级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知晓字面大意是十分容易的,但是想让学生因此而"有了情意",并恰当表达就有一定难度了。学习一首诗,若连诗作的情感都未能触及,想来也不敢谈什么学习了。张先生这里也给我们提及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课内外兼顾,对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言,实现兼顾就需要老师认真揣摩了。本课在设计之时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打破时空的界限,这样做也与所用教材主编顾德希老先生的虚拟课堂构想相呼应,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此外,本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Ipad学习条件,高二年级的学生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Ipad网络学习平台,这些都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北京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国新诗展开,而本课则是诗人出于感激而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直接反映心灵对现实的关照。诗中蕴含着沉重的爱,流溢着爱,刻骨铭心的爱,感人至深。

  本课主要围绕"大堰河形象分析"展开学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逐层深入解读人物形象,进而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既有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又有乳儿对大堰河的爱,更有艾青对"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的爱,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这份爱的沉重,这份"爱"不仅体现在爱之深、爱之广,也体现在爱之艰难,爱之沉痛。这份"爱"饱含的有怀念与痛悼,有眷念与感激,有同情与控诉,更有讴歌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