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合
【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合第2页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的原因

  (1)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2)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3)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稳定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达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

  3.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1)积极作用:①"仁"和"为政以德"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②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③其仁政爱民和举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④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⑤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2)消极作用: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4.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二者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产生条件、内容、影响上存在着很大不同。

  (1)产生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