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岳麓版选修2 第五单元 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学案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选修2 第五单元 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学案第3页

  三民主义: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

  (1)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③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2)意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五权分立思想:由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发展而来,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权。

  [特别提醒] 五权分立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反映了孙中山力图扩大人民参与和监察行政政治权利的可贵意向。

  

  要点一 正确认识"中体西用"的思想

  背景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

  (2)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被洋务派继承和发展。

  (3)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锋镝指向江南,英法联军侵略的魔爪伸向京畿,面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遇到了"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实质:"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朝统治阶级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政治奉行的原则,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评价

  (1)"中体西用"思想在清朝晚期流行了半个世纪,在其指导下进行的运动都失败了,原因在于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不敢突破"夷夏之防",甚至利用其作为抵御改革潮流和学习西方的工具。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也妨碍了"西学"的发展,在巩固"中体"的同时也妨碍了"中体"的变革,最后导致失败。

  (2)尽管"中体西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其在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开阔人们视野、追求新知方面有积极作用。它是对冲突中的中西文化的一种调适,是落后文明接受先进文明的一种选择。

  要点二 维新变法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比较

类别 维新变法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