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2.6透镜和视觉》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2.6透镜和视觉》教案教学设计第5页



矾山镇埔坪学校教研活动

    说 课 稿

说课课题:透镜与视觉 说课教师:陈圆圆 说课时间:2014.4.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中第6节 "透镜与视觉"第3课时的内容。本章的内容都是从结构出发,引出各种感觉形成的过程,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本节是继"听觉"之后关于感觉的内容,课本上安排的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有"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视觉的形成" 和"近视、远视"等三部分。其中,"眼球的结构"是形成视觉的结构基础,学生首先必须学好眼球结构的有关知识。应该说,这节课的内容多,难度也比较大。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虽然学生对"眼睛"这一名词十分熟悉,但对眼睛这一器官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却知之甚少。应该说,眼球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关的名称繁多,学生不好记忆,也不好理解,瞳孔和晶状体的动态变化,学生更是难以想像。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更是不好理解的,因为光线的传播看不见,也摸不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的光学知识,因此,我在上一课安排了一个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我觉得这样能给学生以最直观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呢?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作用,用直观的课件,鲜活的动感画面和视频等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一些比较抽象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内容作为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应用凸透镜解释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凸透镜成像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的学习,初步掌握类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近视、远视的学习,明白眼睛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

四、教学重难点:

我确立了两个教学重难点:1、认识眼球的结构

              2、视觉的形成和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视觉限制"、"用眼卫生"等四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一、导入新课。讲课前,我了解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篇课文,在情感方面体验过眼睛对人类的重要性。因此,我以"说说这本说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引入了眼睛这一主题。

  第二、"眼球的结构"是这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我利用眼球模型和课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的手段,让学生熟悉眼球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由于课件中眼球的结构清晰,学生一看就清楚各结构的名称和位置,如角膜、虹膜、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等。其中,晶状体变化的示意图可以单独显现,这样配合讲解就能很容易说明问题。瞳孔"在光线暗时会放大,在光线强时又会缩小" ,这段是模拟的示意图,这段示意图形象逼真。晶状体会通过睫状体内的睫状肌进行调节,曲度会变大变小,这些动态变化学生看了以后很容易理解,而且记忆深刻。在学习完眼球的结构以后,关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含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三、"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在这里我以上一堂课"凸透镜成像实验"为基础,以及"视觉形成过程"的动态过程,再通过作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

  第四、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眼教育"的极好时机,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通过让学生"看图猜意思"的方法去了解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同学们都很感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五、讲完课后,我设置了三道习题,通过这些习题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了一遍,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

  第六、课结束时,、正好有眼保健操音乐响起,以"爱护眼睛,从眼保健操开始"作为结束,十分紧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