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

独学:读一读: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

   论一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边读边划,做上批注

  预设1: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被轧死的可能是谁?当时她的心--?此时,站在一旁的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

  是呀,妇女望着亲人冰凉的尸骨,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巡警的身上,她指望巡警能够--还指望--谁知--引读句子。

现在你对租界又有怎样的认识?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

  预设2: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看着这句话,哪个词首先跳入你的眼帘,刺痛你的心? 得意扬扬

  人命关天啊!可是洋人轧死了我们同胞竟还得意洋洋,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愤怒、气愤、痛恨)是气!是痛!是恨!请你用你的朗读传达你的情感吧。指名读: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

  预设3:

  围观的人都握紧了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一个个紧握的拳头中你看出了什么?(气愤、懦弱...)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这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无奈啊!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

互学: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文本转述,感情表达,情感提升。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群学:探究"中华不振"的含义。

小结:"中华不振"那更是一百多年来的耻辱。别的暂且不论,就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课件出示:

  1842年《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1901年《辛丑条约》在北京划定外交使馆区,中国人却不能在区内居住,赔款4.5亿两白银。

......

  此时你们又想说些什么?

自学探究三: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8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