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语文必修4(江苏专版)学案:第四专题 第15课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苏教语文必修4(江苏专版)学案:第四专题 第15课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二)人物轶事

  

  转向--明智的选择

  帕特里克·亨利15岁时,对做生意产生了兴趣,就到哥哥开的一家杂货店去当学徒,做一些简单账目的计算、搬运货物之类的杂事。三年后,亨利和一位名叫萨拉·谢尔顿的姑娘结了婚,就在自家的小农场里务农,耕耘树艺。 可是安稳的日子还没过几年,他们家就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成了灰烬,无奈之下他只得卖掉了农场。随后他来到镇上开了一家小酒铺,做起了小生意。结果不出几年,生意又亏了本。务农不成,经商失利,屡遭挫败的亨利决定另谋出路。他想自己从小就喜欢开口讲话、朗诵、演讲,何不下决心去当一名律师?经过一番刻苦的学习,24岁的亨利考取了律师执照。不久后,帕特里克·亨利以律师之身投身到反英运动中去,也投入到他此生最重要的事业--政治中去。

  

  (一)背景链接

  《不自由,毋宁死》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奥林匹克精神》

  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做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